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近現代文學批評(二):跨文化的視野
Modern Literary Criticism II: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開課學期
112-1 
授課對象
文學院  中國文學系  
授課教師
潘少瑜 
課號
CHIN4069 
課程識別碼
101 4532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四7,8,9(14:20~17:20) 
上課地點
普205 
備註
與蔡祝青、李馥名合授
總人數上限:50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文學批評是由文學文本的分析出發,進一步體現作者如何駕馭或架構語言,作為描述、想像與應對的媒介;書寫行動如同是作者在人與人、與自然、與社會文化之間交互往來的新關係,而文學批評者則如同循線而至的探索者與新世界的發現者。本課程將以晚清以來可能牽涉宗教、科學、政治、性別、哲學、文學、藝術、媒體的各式評論文本為範圍,著重不斷更新的人文觀念,在古今與中西的相互交涉與鎔鑄中,如何進行自我建構與重構的未竟旅程。
批評意味著提出自己的判斷與詮釋,以及演繹與鋪展文化的感受。這是促成我們理解人文世界與環境的起點,反思人們在審美觀念、知識取向、文化理想、價值信仰、感覺結構、集體心態等方面的重大變動與轉化。
本課程借助蔡祝青、潘少瑜、李馥名三位合授教師的不同學術專長與關懷,規劃一系列攸關十九世紀末以降華語世界跨文化譯介與傳播媒體的重大議題,希冀在歷史回顧以及跨領域、跨文化的視域下,藉由具體議題的深度討論,開啟方法論的自覺、自省與重建,扣問華語世界文學批評未來可能的研究路徑。 

課程目標
本課程將以十九世紀以降的跨文化譯介與傳播媒體的議題作為課程觀察重點,透過相關文學與思想的文本研讀,期許學生在歷史、文學和文化生產的不同層面,建立一個宏觀的人文視野,對近現代的人文環境之衍變的歷史關係,有更深入、更完整的理解和認識。  
課程要求
一、本課程將自編講義及推薦若干參考書籍,修課同學在開學期間自行購買或於ntucool上自行下載。
二、課程講義及指定閱讀文本務必課前預習,作業必須自行完成,勿直接傳抄、下載網路資料或抄襲他人。
三、學生必須參與課堂討論及口頭報告。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1-2小時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備註: 蔡祝青老師:zhuqing@ntu.edu.tw 潘少瑜老師:shawyu@ntu.edu.tw 李馥名老師:fuminglee@g.ntu.edu.tw 
指定閱讀
見各週進度說明。 
參考書目
(一) 蔡祝青教授

1. 孔慧怡:〈還以背景,還以公道──論清末民初英語偵探小說中譯〉,王宏志編:《翻譯與創作:中國近代翻譯小說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頁88-117。
2. 李歐梵:〈福爾摩斯在中國〉,季進編:《未完成的現代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177-202。
3. 余來明:《“文學"概念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
4. 余國藩著,李奭學譯:《重讀石頭記:《紅樓夢》裏的情欲與虛構》(台北:城邦文化,2004)
5. 林維紅:〈清季的婦女不纏足運動(1894-1911)〉,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三集(台北:稻香出版社,1993),頁183-246。
6. 苗廷威:〈晚清寓華「洋貴婦」的社會參與—以上海天足會(1895-1906)為中心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二本,第一分(2011年3月),頁129-167。
7. 〔美〕高彥頤著,苗延威譯:《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新店:左岸文化,2007)
8. 陳平原:〈晚清辭書與教科書視野中的“文學”〉,收於陳平原、米列娜主編:《近代中國的百科辭書》(北京:北京大學,2007),
9. 郭玉雯:〈王國維《紅樓夢評論》與叔本華哲學〉,《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民國90年6月),頁277-308。
10. 葉嘉瑩:《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11. 蔡祝青:〈文學觀念流通的現代化進程:以近代英華/華英辭典編纂literature詞條為中心〉,《東亞觀念史集刊》第三期(2012年12月):275-335。
12. 蔡祝青:〈接受與轉化:試論偵探小說在清末民初(1896-1916)中國的譯介與創作〉,彭小妍主編:《跨文化流動的弔詭:晚清到民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6),頁111-146。
13. 錢鍾書:《談藝錄》(2版)(北京:三聯書店,2007)
14. 錢鍾書:《管錐編》(2版)(北京 : 三聯書店,2007)

(二) 潘少瑜教授

1. 弗瑞林(Christopher Frayling)著,梁永安譯:《黃禍:從傅滿洲看西方人的東方恐懼》,台北:貓頭鷹出版,2017年。
2. 李海燕著,修佳明譯:《心靈革命:現代中國愛情的譜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3. 李廣益:〈中國電王:科學、技術與晚清的世界秩序想像〉,《中國比較文學》2015年3期,頁38-52。
4.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5. 愛德華‧W‧薩義德(Edward W. Said)著,李琨譯:《文化與帝國主義》,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
6. 楊瑞松:《病夫、黃禍與睡獅:「西方」視野的中國形象與近代中國國族論述想像》,台北:政大出版社,2010年。
7. 賈立元:《「現代」與「未知」:晚清科幻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
8. 潘少瑜:〈時尚無罪:《紫羅蘭》半月刊的編輯美學、政治意識與文化想像〉,《中正漢學研究》22期,2013年12月,頁271-302。
9. 潘少瑜:〈愛情如死之堅強:試論周瘦鵑早期翻譯哀情小說的美感特質與文化意涵〉,《漢學研究》26卷2期,2008年6月,頁219-252。
10. 潘少瑜:〈維多利亞《紅樓夢》︰晚清翻譯小說《紅淚影》的文學系譜與文化譯寫〉,《臺大中文學報》39期,2012年12月,頁247-294。
11. Greene, Naomi. From Fu Manchu to Kung Fu Panda: Images of China in American Film.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4.
12. Isaacson, Nathaniel. Celestial Empire: The Emergence of Chinese Science Fiction. Middletown, Connecticut: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2017.
13. Link, E. Perry. Mandarin Ducks and Butterflies: Popular Fiction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Cities. Berkeley, Los Angeles &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1.
14. Rieder, John. Colonialism and the Emergence of Science Fiction. Middletown, Connecticut: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2008.

(三) 李馥名教授

1. 彼得斯(John Durham Peters)著 ,何道寬譯:《交流的無奈 :傳播思想史》(北京:華夏,2003)
2. 陳平原:〈有聲的中國——「演說」與近現代中國文章變革〉,《文學評論》 3 (2007): 5-21.
3. 王東杰:《聲入心通:國語運動與現代中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9)
4. 吉見俊哉著,李尚霖譯:《聲的資本主義:電話、Radio、留聲機的社會史》(新北市:群學,2013)
5. 李馥名:〈從情書到遺書:中國二十世紀初書信言情文學的修辭情境轉變〉,《中國現代文學》37(2020):41-64。
6. 李馥名:〈「革命性」的「恐怖」:早期華語恐怖片《夜半歌聲》左翼化的怪人敘事與聲音運用〉,《中外文學》52.1(2023):51-91。
7. Chion, Michel. The Voice in Cinema.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Claudia Gorbma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8. Dolar, Mladen. A Voice and Nothing More. Cambridge: MIT Press, 2006.
9. John, Richard R. Spreading the News: The American Postal System from Franklin to Mors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10. Ma, Shaoling. The Stone and the Wireless: Meditating China, 1861-1901.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21.
11. Marvin, Carolyn. When Old Technologies Were New: Thinking about Electric Communication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12. Ong, Walter J. Orality and Literacy: The Technologizing of the Word. London: Methuen, 1982.
11. Schafer, R. Murray. The Soundscape: Our Sonic Environment and the Tuning of the World. Rochester, VT: Destiny Books, 1977.
13. Sterne, Jonathan, ed. The Sound Studies Reader. New York: Routledge, 2012.
14. Thompson, Emily Ann. The Soundscape of Modernity: Architectural Acoustics and the Culture of Listening in America, 1900-1933.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2.
15. Yasar, Kerim. Electrified Voices: How the Telephone, Phonograph, and Radio Shaped Modern Japan, 1868-1945.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8.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課堂參與和討論 
32% 
蔡祝青、潘少瑜教授各9分,李馥名教授14分。 *李:含針對文本的分組提問及討論引導(共三次)。具體進行方式於開學第一堂課說明。 *一學期請假不得超過三次。若無特殊理由,請假超過三次或查無請假紀錄,該次課程以曠課論。 
2. 
分組成果報告:蔡/潘 
20% 
蔡祝青、潘少瑜教授各10分。 *各小組針對課程議題、材料的閱讀和理解,整合為在課堂公開報告的成果內容。每組20分鐘。 
3. 
閱讀回應 
19% 
蔡祝青教授14分、潘少瑜教授5分。 *針對各單元的議題進行課後閱讀寫作,800字共三篇。 
4. 
課前小考 
9% 
李馥名教授9分。 *含針對各單元的指定閱讀文本課前小考,以考核同學是否確實閱讀當週文本並便於課堂討論(共三次)。具體進行方式於開學第一堂課說明。 
5. 
期末考 
20% 
潘少瑜、李馥名教授各10分。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上課形式
作業繳交方式
考試形式
其他
由師生雙方議定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7  導論:近現代文學批評(二):跨文化的視野 
第2週
9/14  現代「文學」觀念的譯介與傳播(蔡祝青教授) 
第3週
9/21  福爾摩斯在中國(蔡祝青教授) 
第4週
9/28  教師節(停課不停班) 
第5週
10/5  近代文學批評之始:解讀王國維《紅樓夢評論》(蔡祝青教授) 
第6週
10/12  近代反纏足論述:從愛「蓮」說到廢「纏足」(蔡祝青教授) 
第7週
10/19  科幻小說、知識建構與帝國主義(潘少瑜教授) 
第8週
10/26  消費浪漫:維多利亞言情小說的全球旅行(潘少瑜教授) 
第9週
11/2  鴛鴦蝴蝶派的性別想像與文化重塑(潘少瑜教授) 
第10週
11/9  從傅滿洲到功夫熊貓:西方人眼裡的中國(潘少瑜教授) 
第11週
11/16  分組成果報告 
第12週
11/23  溝通焦慮與科技恐慌(李馥名教授) 
第13週
11/30  書信 & 電報:文字傳播的力量與失落(李馥名教授)
*徐枕亞《玉梨魂》(1912-1913,節選) 
第14週
12/7  電話 & 留聲機:聲音的複製與媒介化(李馥名教授)
*張愛玲《傾城之戀》(1943,著重第七章)、劉以鬯〈吵架〉(1969) 
第15週
12/14  電影的無聲到有聲:來自異界的訊息(李馥名教授)
*馬徐維邦《夜半歌聲》(1937) 
第16週
12/21  期末考